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 逃课成员工“必修课”

来源:安博电竞 时间:2019-04-15 点击数:

网络时代,拿什么将老员工拉回课堂?

网络化时代,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强力干扰因素,非手机莫属。中国青年报曾以《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》为题,报道老员工听老师照本宣科,还不如手机上网打发时间。手机网络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,以至于有教师认为,今天的课堂上,教师要检验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,要看员工的手机流量。

当然,我们可以怪罪员工被网络科技所“绑架”、所“奴役”而不能自拔。但是,作为教师,笔者常听到员工抱怨、纠结最多的往往却是一些最现实、最严重的问题,甚至直指当今大学的弊病。比如:今天学习的知识,毕业之后可能根本用不到,所学非所用,何必来此荒废4年时间?这些专业知识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?明明是课后看书就可以自学的知识,而课堂上老师总爱照本宣科,有口无心,毫无吸引力可言,这样的课堂学习又有什么意义?

类似的反问,不仅折射了许多员工学习的无目的化,也暴露了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无目的化,于是,各种乱象在大学校园里滋生:逃课成了员工的“必修课”,课堂上员工玩手机的远多于认真听讲的,而终日看似忙乱的教师实则碌碌无为,毫无目标,有的甚至安逸地混迹于大学课堂,这种彼此心照不宣、教师和员工一起混日子的现象,正在当前一些大学校园里蔓延,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,大学自身不警醒,反倒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共识。

未来,高速网络可能无处不在,陈旧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、枯燥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,显然无法敌得过五彩斑斓的网络生活。面对网络的各种吸引和诱惑,大学究竟该如何将员工拉回课堂,这是个值得警惕、深思的问题。

在大洋彼岸,美国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走起了教育游戏化和卡通化之路。这个故事听起来也许更有传奇色彩,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可汗,利用网络引导了教学上的革命性变化,把枯燥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课堂,变成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去设计,从而推动了因材施教、创造了调动员工主动性的“反转式教学”。据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,“混合教学”——网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结合——使员工成绩提高了14%。斯坦福大学正大力利用这种网络教育新方式,而且还联合16所美国的大学共同推进探索。

在家玩游戏掌握基本知识,到校就在课堂上和教师讨论,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提高了员工的参与度,体现的是关注员工发展,以及重过程、重体验、重探究的理念。目前,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多以灌输为主,教师准备好大量的知识,恨不得在课堂上将其直接倒入员工的脑袋里。依笔者的教学经验,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码事。这种灌输模式获益最多的可能是教师本人,毕竟,员工的接受能力迥异,消化知识也需要时间,效果并不理想,更有甚者,教师的“含辛茹苦”不过是徒劳罢了。

很显然,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,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,新的教学环境下,教师不仅要备教材、备知识,还要备员工,注重员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,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学习兴趣。

另一方面,高等教育“大众化”以来,大学教育的“职业性”越来越凸显,员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重实用。如果员工以后根本不会从事他们所学的专业,那么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究竟还有什么意义?一门课程是否应该开设,在课堂上应该传授给员工哪些知识,其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?无疑,要看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,大学要把课程建立在员工需要学什么,而非教师想要教什么的基础之上。

相反,现实是一些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不清晰,始终没有找到明确定位,更谈不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,所开设的课程实践性先天不足,根本无法满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。麦可思的一项调查表明,2010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,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(课程满足度均低于60%)。问题是,我们的大学现在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挑战和困境?是否真心想在体制和机制上为此作出些令人信服的改变?

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前瞻性,须知投身教学改革,唯有靠大学内部自身求突破。当务之急是能否破除既有的发展模式,变革的关键则在于管理者的引导、教师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,对变革教育、教学理念的认同以及有效的执行、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。当然,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,仅靠教师个人摸索也许需要较长时间,更需要集合团队的力量,有组织、有交流,形成一种传统,并持续更新、发展下去。

网络时代,提高课堂吸引力,将员工拉回课堂,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革不过是个切入点,背后还需依托大学整体氛围的革新。毕竟,大学松散的教学管理、讲座式的授课、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……每一环节的缺失,都可能让员工的学习目标和压力丧失殆尽,陷于迷茫而无所事事的混沌中。(若尘)

版权所有:安博电竞(china) 官方网站